世界浙商网讯 来源:世界浙商网 作者:陈晓 09-12
世界浙商网9月12日讯(《浙商》记者 陈晓)创业与时代同行,创新携梦想齐飞。
中秋节前夕,“钱塘之星”创业创新大赛复赛入围企业在杭州迎来“大团聚”。9月10日—12日,钱塘之星·2019(第四届)创业创新大赛复赛正式拉开帷幕。
120个项目巅峰对决,现场+线上路演面面俱到
作为江干区迄今为止奖励力度最大的创业创新赛事,来自全球各地的科技创新行业的领军人物在大赛现场展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成果。
来自悠潭科技的总经理晏子华,在复赛现场介绍了脉冲神经网络技术。他表示,第三代人工智能与第二代人工智能最大的差异性在于能否在非完美信息条件下做决策。
“之前的人工智能产品更多是依靠强大的算力和庞大的数据库进行完美信息条件下的决策,与人脑的思维方式相差甚远。而基于脉冲神经网络加持后的人工智能则突出神经元、与人类的思考方式更相近,可自主在非完美信息条件下做决策。”晏子华进一步解释,也就是说,悠潭科技正在研究的是在信息(数据)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如何让机器模仿人的脑回路去思考,如果相关产品能实现落地,在无人驾驶、物联网等领域很可能会被广泛使用。
据了解,悠潭科技成立于2019年4月,他们对自己的定位是一家专注于研发脉冲神经网络(第三代人工智能)的科技型公司,致力于将类脑人工智能技术商业应用落地。他们认为公司的核心是团队通过数年基于脉冲神经网络和多层训练算法的研究,建立了人工智能在非完美信息条件下做决策的通用模型。
值得一提,当天除了选手现场答辩之外,大赛组委会还特地引入了远程视频答辩模式,为无法赶来现场参与复赛的选手搭建了交流沟通平台;大大减少了海外项目的路演成本,提升了国内专家和项目的沟通效率
毕业于复旦大学的欧阳伟博士当天便通过远程视频为大家介绍智能云手杖。
“我们这款基于大数据和先进制造的智能云手杖,主要针对脑创伤、肌肉拉伤、挫伤病人术后行走康复;其他弱视患者如黄斑退化、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退化症、白内障和伤残人士、盲人等导致行走困难者……” 欧阳伟透露,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到2027年,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达327.7亿美元。
当天赛场,各种新奇的黑科技惊艳亮相,120个入围复赛企业代表相聚杭州,通过现场小型路演答辩的方式,将选拔出晋级优胜奖的30个项目,其中前12个优胜项目进入决赛。

一场国际赛事,海外项目占比超65%
“国际化是‘钱塘之星’的办赛宗旨,从第一届至今,我们坚持‘走出去’的办赛理念,足迹遍布北美洲、欧洲等地。”大赛主办方之一杭州钱塘智慧城管委会表示,海外项目数量的提升,是大赛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标志。
据介绍,今年大赛积极拓展了芬兰、瑞士、美国硅谷、英国、南非、印尼等科技领先国家的相关合作渠道,并首次在芬兰设立大赛分赛区,突破国界、面向全球延揽创业创新人才。
记者了解到,芬兰赛区的设置,是江干区响应今年3月25日浙江省与芬兰乌西玛大区签订友好省区协议的具体举措。“通过中芬科技产业园和芬兰Finc平台的紧密协作,共有12个芬兰项目入围复赛,其中涌现了芬兰先进育婴平台、养老物联网云平台,”大赛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据统计,本届大赛共有1077个项目报名,最终通过审核的项目573个,其中海外项目有373个,包括非华裔项目67个,占比达到65.1%,总体呈现出“国际化”、“精英化”等特点。
原文链接 http://m.wzs.org.cn/ck/201909/t20190912_304484.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